热门长篇评书小说
原文:真毓生,楚夷陵人,孝廉之子。能文,美丰姿,弱冠知名。儿时,相者曰:后当娶女道士为妻。父母共以为笑。而为之论婚,低昂苦不能就。生母臧夫人,祖居黄冈,生以故诣外祖母。闻时人语曰:黄州‘四云’,少者无论。盖郡有吕祖庵,庵中女道士皆美,故云。庵去臧氏村仅十余里,生因窃往。扣其关,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谦喜承迎,仪度皆洁。中一最少者,旷世真无其俦,心好而目注之。女以手支颐,但他顾。诸道士觅盏烹茶。生乘间问姓字。答云:云栖,姓陈。生戏曰:奇矣!小生适姓潘。陈赪颜发颊,低头不语,起而去。少间,瀹茗,进佳果。各道姓字:一,白云深,年三十许;一,盛云眠,二十以来;一,梁云栋,约二十有四五,却为弟。而云栖不至。生殊怅惘,因问之。白曰:此婢惧生人。生乃起别,白力挽之,不留而出。白曰:而欲见云栖,明日可复来。生归,思恋綦切。次日,又诣之。诸道士俱在,独少云栖,未便遽问。诸女冠治具留餐,生力辞,不听。白拆饼授箸,劝进良殷。既问:云栖何在?答云:自至。久之,日势已晚,生欲归。白捉腕留之,曰:姑止此,我捉婢子来奉见。生乃止。俄,挑灯具酒,云眠亦去。酒数行,生辞已醉。白曰:饮三觥,则云栖出矣。生果饮如数。梁亦以此挟劝之,生又尽之,覆琖告辞。白顾梁曰:吾等面薄,不能劝饮,汝往曳陈婢来,便道潘郎待妙常已久。梁去,少时而返,具言:云栖不至。生欲去,而夜已深,乃佯醉仰卧。两人代裸之,迭就淫焉。终夜不堪其扰。天既明,不睡而别,数日不敢复往,而心念云栖不忘也,但不时于近侧探侦之。一日,既暮,白出门,与少年去。生喜,不甚畏梁,急往款关。云眠出应门,问之,则梁亦他适。因问云栖。盛导去,又入一院,呼曰:云栖!客至矣。但见室门閛然而合。盛笑曰:闭扉矣。生立窗外,似将有言,盛乃去。云栖隔窗曰:人皆以妾为饵,钓君也。频来,身命殆矣。妾不能终守清规,亦不敢遂乖廉耻,欲得如潘郎者事之耳。生乃以白头相约。云栖曰:妾师抚养。即亦非易,果相见爱,当以二十金赎妾身。妾候君三年。如望为桑中之约,所不能也。生诺之。方欲自陈,而盛复至,从与俱出,遂别归。中心怊怅,思欲委曲夤缘,再一亲其娇范,适有家人报父病,遂星夜而还。无何,孝廉卒。夫人庭训最严,心事不敢使知,但刻减金赀,日积之。有议婚者,辄以服阕为辞。母不听。生婉告曰:曩在黄冈,外祖母欲以婚陈氏,诚心所愿。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黄省问;旦夕一往,如不果谐,从母所命。夫人许之。乃携所积而去。至黄,诣庵中,则院宇荒凉,大异畴昔。渐入之,惟一老尼炊灶下,因就问。尼曰:前年老道士死,‘四云’星散矣。问:何之?曰:云深、云栋,从恶少去;向闻云栖寓居郡北;云眠消息不知也。生闻之悲叹。命驾即诣郡北,遇观辄询,并少踪迹。怅恨而归,伪告母曰:舅言:陈翁如岳州,待其归,当遣伻来。逾半年,夫人归宁,以事问母,母殊茫然。夫人怒子诳;媪疑甥与舅谋,而未以闻也。幸舅出,莫从稽其妄。夫人以香愿登莲峰,斋宿山下。既卧,逆旅主人扣扉,送一女道士,寄宿同舍,自言:陈云栖。闻夫人家夷陵,移坐就榻,告愬坎坷,词旨悲恻。末言:有表兄潘生,与夫人同籍,烦嘱子侄辈一传口语,但道其暂寄栖鹤观师叔王道成所,朝夕厄苦,度日如岁。令早一临存;恐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夫人审名字,即又不知。但云:既在学宫,秀才辈想无不闻也。未明早别,殷殷再嘱。夫人既归,向生言及。生长跪曰:实告母:所谓潘生,即儿也。夫人既知其故,怒曰:不肖儿!宣淫寺观,以道士为妇,何颜见亲宾乎!生垂头,不敢出词。会生以赴试入郡,窃命舟访王道成。至,则云栖半月前出游不返。既归,悒悒而病。适臧媪卒,夫人往奔丧,殡后迷途,至京氏家,问之,则族妹也。相便邀入。见有少女在堂,年可十八九,姿容曼妙,目所未睹。夫人每思得一佳妇,俾子不怼,心动,因诘生平。妹云:此王氏女也,京氏甥也。怙恃俱失,暂寄此耳。问:婿家谁?曰:无之。把手与语,意致娇婉,母大悦,为之过宿,私以己意告妹。妹曰:良佳。但其人高自位置;不然,胡蹉跎至今也。容商之。夫人招与同榻,谈笑甚欢;自愿母夫人。夫人悦,请同归荆州;女益喜。次日,同舟而还。既至,则生病未起,母欲慰其沉痾,使婢阴告曰:夫人为公子载丽人至矣。生未信,伏窗窥之,较云栖尤艳绝也。因念:三年之约已过,出游不返,则玉容必已有主。得此佳丽,心怀颇慰。于是冁然动色,病亦寻瘳。母乃招两人相拜见。生出,夫人谓女:亦知我同归之意乎?女微笑曰:妾已知之。但妾所以同归之初志,母不知也。妾少字夷陵潘氏,音耗阔绝,必已另有良匹。果尔,则为母也妇;不尔,则终为母也女,报母有日也。夫人曰:既有成约,即亦不强。但前在五祖山时,有女冠问潘氏,今又潘氏,固知夷陵世族无此姓也。女惊曰:卧莲峰下者母耶?询潘者,即我是也。母始恍然悟,笑曰:若然,则潘生固在此矣。女问:何在?夫人命婢导去问生,生惊曰:卿云栖耶?女问:何如?生言其情,始知以潘郎为戏。女知为生,羞与终谈,急返告母。母问其何复姓王。答云:妾本姓王。道师见爱,遂以为女,从其姓耳。夫人亦喜,涓吉为之成礼。先是,女与云眠俱依王道成。道成居隘,云眠遂去之汉口。女娇痴不能作苦,又羞出操道士业,道成颇不善之。会京氏如黄冈,女遇之流涕,因与俱去,俾改女冠装,将论婚士族,故讳其曾隶道士籍。而问名者,女辄不愿,舅及妗皆不知其意向,心厌嫌之。是日,从夫人归,得所托,如释重负焉。合卺后,各述所遭,喜极而泣。女孝谨,夫人雅怜爱之;而弹琴好弈,不知理家人生业,夫人颇以为忧。积月余,母遣两人如京氏,留数日而归,泛舟江流,欻一舟过,中一女冠,近之,则云眠也。云眠独与女善。女喜,招与同舟,相对酸辛。问:将何之?盛云:久切悬念。远至栖鹤观。则闻依京舅矣。故将诣黄冈,一奉探耳。竟不知意中人已得相聚。今视之如仙,剩此漂泊人,不知何时已矣!因而欷歔。女设一谋:令易道装,伪作姊,携伴夫人,徐择佳耦。盛从之。既归,女先白夫人,盛乃入。举止大家;谈笑间,练达世故。母既寡,苦寂,得盛良欢,惟恐其去。盛早起,代母劬劳,不自作客。母益喜,阴思纳女姊,以掩女冠之名,而未敢言也。一日,忘某事未作,急问之,则盛代备已久。因谓女曰:画中人不能作家,亦复何为。新妇若大姊者,吾不忧也。不知女存心久,但惧母嗔。闻母言,笑对曰:母既爱之,新妇欲效英、皇,何如?母不言,亦冁然笑。女退,告生曰:老母首肯矣。乃另洁一室,告盛曰:昔在观中共枕时,姊言:‘但得一能知亲爱之人,我两人当共事之。’犹忆之否?盛不觉双眦荧荧,曰:妾所谓亲爱者,非他:如日日经营,曾无一人知其甘苦;数日来,略有微劳,即烦老母恤念,则中心冷暖顿殊矣。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长伴老母,于愿斯足,亦不望前言之践也。女告母。母今姊妹焚香,各矢无悔词,乃使生与行夫妇礼。将寝,告生曰:妾乃二十三岁老处女也。生犹未信。既而落红殷褥,始奇之。盛曰:妾所以乐得良人者,非不能甘岑寂也;诚以闺阁之身,腆然酬应如勾栏,所不堪耳。借此一度,挂名君籍,当为君奉事老母,作内纪纲,若房闱之乐,请别与人探讨之。三日后,幞被从母,遣之不去。女早诣母所,占其床寝,不得已,乃从生去。由是三两日辄一更代,习为常。夫人故善弈,自宴居,不暇为之。自得盛,经理井井,昼日无事,辄与女弈。挑灯瀹茗,听两妇弹琴,夜分始散。每与人曰:儿父在时,亦未能有此乐也。盛司出纳,每记籍报母。母疑曰:儿辈常言幼孤,作字弹棋,谁教之?女笑以实告。母亦笑曰:我初不欲为儿娶一道士,今竟得两矣。忽忆童时所卜,始信定数不可逃也。生再试不第。夫人曰:吾家虽不丰,簿田三百亩,幸得云眠纪理,日益温饱。儿但在膝下,率两妇与老身共乐,不愿汝求富贵也。生从之。后云眠生男女各一;云栖女一男三。母八十余岁而终:孙皆入泮;长孙,云眠所出,已中乡选矣。白话文:真毓生,是湖北夷陵人,举人的儿子。他文章写得好,长得又俊雅潇洒,少年时就出了名。还是孩子时,有个相面的见了他说:以后当娶女道士为妻。真生的父母听了都以为是笑谈。但真生长大后,虽多方提亲,却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真生的母亲臧夫人,娘家是黄冈的。这天,真生因为有事去拜见外祖母。到了黄冈,听人都在传说黄州‘四云’,少者无伦。原来,本郡有座吕祖庵,庵中的女道士们都长得很美,所以有这种说法。吕祖庵距臧家村仅十几里路,真生便偷偷跑了去想见识见识。到了吕祖庵,敲敲门,果然有三四个女道士出来迎接,都很整洁漂亮。其中一个最年轻的,真是绝代佳人,无与伦比。真生一见钟情,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那少女手托香腮,只是看着别处。女道士们都去煮茶、找茶碗去了。真生乘机问少女的姓名,少女回答说:叫云栖,姓陈。真生开玩笑说:太巧了!我正好姓潘。云栖听了,羞红了脸颊,低下头默默不语,接着起身走了。不一会儿,女道士们煮了茶来,又端上水果,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一个叫白云深,三十多岁;一个叫盛云眠,二十来岁;另一个叫梁云栋,二十四五,却是妹妹。只是陈云栖没来。真生心中怅惘,便问云栖哪去了。白云深说:这丫头怕生人。真生便起身告辞。白云深极力挽留,真生不听,走出门去。白云深说:如想见云栖,明天可再来。真生回去后,非常想念陈云栖。第二天,又去吕祖庵拜访。女道士们都在,惟独不见陈云栖,真生也不好马上便问。女道士们摆下饭菜,留真生吃饭。真生极力推辞,道士们不听。白云深掰开一块饼,又塞给他一双筷子,殷勤地劝着。吃完饭,真生说:云栖在哪里?回答说:她自己会来的。过了很久,天已晚了,真生想回去。白云深拉住他的胳膊,说:再待会儿,我去把那丫头捉来见你!真生便不走了。一会儿,白云深挑着灯笼,摆上酒菜,这时盛云眠也走了。酒过数巡,真生推辞说醉了。白云深说:喝三杯,云栖就出来了。真生便喝了三杯。梁云栋也以此要挟,真生又喝了三杯。喝完,倒扣过酒杯,告辞要走。白云深看着梁云栋说:咱俩的面子小,不能劝客人多喝点。你去拖陈丫头来,就说潘郎等妙常已经很久了!,梁云栋离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说:云栖不来!真生想走,但夜已深,便假装醉了,仰面睡下。白、梁二人替他脱光了衣服,轮番凑上去行淫。真生终夜不堪骚扰,天刚亮,便立即走了。此后,一连好几天,不敢再去吕祖庵。但心里仍念念不忘云栖,只好不时在吕祖庵附近探视云栖的行踪。一天,天已黑了。真生见白云深跟着一个少年男子走了,非常高兴。他不太怕梁云栋,便急忙去敲门;盛云眠答应着出来开了门,真生一问,梁云拣也出去没回来,便问云栖在不在。盛云眠领着他又进入一个小院,呼唤说:云栖,来客人了!只见云栖的房门砰地一声关上了。盛云眠笑着说:关门了!真生站在窗外,像有话要说,盛云眠便走了。云栖隔着窗对真生说:她们拿我作钓饵,在钓你上钩呢!你再来,性命难保!我虽然不能守一辈子清规,可也不敢丧尽廉耻。我想得到一个真正像潘郎那样的人侍奉他!真生发誓要跟她白头到老,云栖说:我师傅抚养我很不容易,你如果真的爱我,就用二十两银子赎我出去。我等你三年。如指望跟我幽会偷情,绝对办不到!真生答应了。正想再倾吐心曲,盛云眠又来了。真生只得跟着她出去,告辞回去了。心中惆怅,想再想方设法,亲眼看看云栖,正巧老家来人,告诉他父亲病危。真生连夜奔回。不久,真举人便去世了。臧夫人家教很严,真生不敢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心事,只是减扣自己的花销,天天攒钱。有来拉亲的,真生就以给父亲服孝为由推辞。母亲不听,真生婉转地告诉母亲说:上次在黄冈,外祖母想给我提一个姓陈的姑娘,我很愿意。因为家中遭了这次变故,跟黄冈久不通音讯,很久没再去问这事了。等我再去一趟,如这事不成,再听凭母亲吩咐!藏夫人答应了。真生便携带着自己的积蓄上了路。到了黄冈,真生径直去了吕祖庵。只见院宇颓败,一片荒凉,跟原先大不相同。真生慢慢走进去,见只有一个老尼姑正在做饭,真生便上前询问。老尼姑说:前年老道士死了,‘四云’早已散了。真生问:到哪里去了?回答说:云深、云栋跟恶少走了;云栖听说寄住在郡北;云眠不知下落。真生听了,悲叹不已。便又赶到郡北,碰到庙观就打听,却没有一点云栖的踪迹。真生只得惆怅地返回家,骗母亲说:舅父说:陈老翁到岳州去了,等他回来,就派仆人来告知。半年后臧夫人回娘家探亲,问母亲这件事,她母亲却茫然不知。臧夫人大怒,知道儿子在撒谎。臧老太太却怀疑外甥孙子跟他舅父有商量,只是没告诉自己。幸亏真生的舅父出了远门,没法对证。臧夫人到莲峰烧香还愿,在山下住宿。睡下后,店主人又来敲门,送进来一个女道士,同宿一屋。女道士自称叫陈云栖,听臧夫人说家是夷陵的,云栖就搬过座位,挨着夫人讲诉起自己的坎坷遭遇,言词神情悲伤凄恻。最后又说:我有个姓潘的表兄,跟夫人是同一个地方的。麻烦夫人托您的子侄们去告诉他,就说我现在暂住在栖鹤观师叔王道成处,天天受苦,度日如年,让他早点来看看我。不然恐怕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就难以见面了。臧夫人询问潘生的名字,云栖却不知道,只是说:他既然在学宫读书,那些秀才们一定听说过他。第二天,天还没亮,云栖早早告辞,又再三嘱咐臧夫人不要忘了。臧夫人回家,跟儿子提起这事。真生跪在地上说:实话告诉母亲:那个潘生,就是儿子!臧夫人问知缘故,大怒地说:不肖之子!在尼姑观行淫,以女道士为妻,传出去还有什么脸见亲戚朋友!真生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不敢说。正好真生要到郡城考试,便偷偷地租了船去访王道成。赶到栖鹤观,得知云栖已于半月前出游,一去不回。真生回到家中,郁郁不乐,接着便病了。正赶上真生的外祖母去世了。臧夫人回去奔丧。出殡后回家的路上迷了路,来到一个姓京的人家,一打听,还是自己的族妹家。京家请臧夫人进屋。臧夫人见到堂屋内有个少女,约十八九岁,长得秀雅无比,真是从没见过这样漂亮的少女。臧夫人常想找个美丽的儿媳,好安慰儿子,见了这个少女,不禁心动,便打听她的情况。族妹说:这是王家的女儿,京家的外甥女。双亲都已去世,暂时寄居在这里。臧夫人问:婆家是哪里?族妹回答说:还没有。臧夫人握着那少女的手跟她说了几句话,见她神情娇婉,心中更加高兴。便在京家住了一晚,私下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了族妹。族妹说:这事很好。只是这姑娘自视很高;不然,怎会拖到现在还没婆家。容我慢慢和她商量。臧夫人叫过少女同床而睡,二人又说又笑,十分高兴。少女自愿认臧夫人为母,夫人欢喜,请她同去荆州。少女更加高兴。第二天,臧夫人带着少女同船返回。到家后,真生仍然卧病在床。母亲想安慰安慰他,让丫鬟悄悄地去告诉他说:夫人给公子带了个美人来!真生不信,趴在窗子上往外瞅了瞅,果然见一个少女,生得比云栖还要美丽十分。心中想道:三年之约已经过去,既然出游一去不返,肯定有了新意中人。现在得到这样一个美人,倒也足慰平生。于是喜笑颜开,病也好像一下子好了。母亲招呼真生和少女见过面,真生便出去了。臧夫人对少女说:你知道我让你一同来的意思吗?少女微笑着说: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之所以愿意一同来的本意,母亲却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和夷陵人潘生订了亲。后来音讯隔绝,想必他早已另娶。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做婆媳;不然,我们仍然做母女。臧夫人说:既然早有婚约,当然不能勉强。只是前些年我在五祖山时,就有个女道士打听潘生;现在又是潘生,可夷陵的世族大家并没有姓潘的。少女惊讶地问:那次在莲峰下住宿的,是母亲吗?打听潘生的那个女道士就是我啊!臧夫人恍然大悟,笑着说:如是这样,那么潘生早就在这里了!,少女问:在哪里?夫人命丫鬟领着她去问真生。真生大惊,问:你是云栖?少女问:你怎么知道的?真生讲了实情,说当初冒姓潘是跟她开了个玩笑。少妇知道潘生就是真生,害羞地不说话了,忙回去告诉了夫人。夫人问道:你怎么又姓了王呢?云栖回答说:我本姓王。我的师傅很喜欢我,认了我作女儿,我便改姓了师傅的姓。臧夫人也很高兴,择了吉日为儿子和云栖成了亲。原来,云栖和云眠当初都去投奔了王道成。因为王道成住处狭窄,云眠便又去了汉口。云栖娇弱,不能劳作,又害羞再去当道士,王道成很不耐烦。正好碰上亲戚京氏去黄冈,云栖哭着讲了自己的遭遇,京氏便带着她一同回了家,让她换下道士的服装还了俗。因为要给她向大户人家提亲,所以忌讳提起她当过道士。但是有来提亲的,云栖都不愿意。舅父、舅母摸不透她的心思,心里十分厌烦她。由于这次偶然的机会,云栖得以跟臧夫人回到夷陵,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她如释重负。成亲后,真生和云栖各自述说了自己的遭遇,都欢喜得流下了眼泪。云栖为人孝顺勤谨,臧夫人非常爱怜她。但云栖喜好的是弹琴下棋,不会料理家务,臧夫人很感忧愁。一个多月后.臧夫人让真生夫妻俩去京氏家拜访。两人住了几天才往回走。船行江中,见另一只船很快地驶过,船上有个女道士。靠近一看,原来是云眠!云眠惟独和云栖要好。云栖见了她非常高兴,让她到自己船上来,二人相对心酸。云栖问:你要到哪里去?盛云眠说:很久以来,我一直想着你,特地去栖鹤观寻找;听说你又去投奔京氏舅舅了,我所以要去黄冈,想去探望你,竟不知你跟意中人已经团聚!现在看你像仙女一样,只剩我一人到处漂泊,真不知何时算了?说着,泪流不止。云栖想出一个主意:让云眠换下道士装,假称是自己的姐姐,将她先带回家中陪伴夫人,再慢慢寻找个好丈夫。盛云眠听从了。回家后,云栖先去禀报过夫人自己的姐姐来了,盛云眠才进家。只见她举止端庄,有大家风度,言谈笑语,老练世故。臧夫人守寡已很久,很感苦寂,见了盛云眠,非常高兴,惟恐她马上就走了。第二天,云眠早早就起来,替夫人操劳,不把自己看作是客人。母亲更加欢喜,心中便暗想再为儿子娶了盛云眠,以掩饰儿媳的道士身份——她却不知道云眠也是道士。臧夫人尽管有了这心思,但还没敢直接说。一天,臧夫人忽然想起忘了一件事没做,急忙问时。云眠早已给办妥了。夫人便对云栖说:即使长得像画上的人,但不会治家,又有什么用?新媳妇能像你姐姐这佯,我就不用担忧了。夫人不知云栖也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怕母亲嗔怪,没敢说。听了母亲这样说,便笑着回答说:母亲既然喜爱她,我想效法女英、娥皇二女同侍大舜的故事,怎么样?母亲没说活,笑了笑。云栖退下,告诉真生说:老母已经点头了!于是另准备了一间干净屋子,云栖又去对云眠说:过去我们在观中同床共宿时,姐姐曾说:‘只要能得到一个亲爱知己的人,我们两人共同服侍他。’你还记得吗?云眠听了,不觉双眼蒙上了泪光,说:我所谓的亲爱之人,不指别的:过去我天天劳作,并无一人知道我的甘苦;几天来,我不过稍操劳了一下,就烦老母挂念体恤,这一冷一暖,我怎能不明白!如果不下逐客令撵我走,能让我长伴老母,我便很满足了,并不敢希望能实现过去说过的话。云栖告诉了母亲,母亲便命姐妹俩焚香发誓,永不后悔。接着就让真生和云眠行了夫妇礼。同床时,云眠告诉真生说:我是二十三岁的老处女。真生还不太相信。既而下红沾湿了褥子,真生才大感惊奇。盛云眠说:我之所以想找个丈夫,并不是耐不得女尼观中的寂寞;实在是因为拿自己的清白身子,像妓女一样应酬客人,令人不能忍受!我借和你这一次欢会,以明确我是属于你的人。今后我只愿代你服侍老母,料理家务。像那闺房之乐,请你跟别的人一块去探讨。三天后,云眠便抱着被子去找老母,让她回去也不回。云栖便早早地到母亲处占了她的床,云眠迫不得已,只得跟真生去睡。从此,隔两三天,两人就更换一次。臧夫人本来很会下棋,自从守了寡,便没心思再下了。盛云眠来了后,一切家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夫人白天没事,常常和云栖下棋;晚上就挑灯品茶,听两个儿媳妇弹弹琴,到半夜才散。常常对人说:孩子的父亲活着时,我都没现在这么快活!盛云眠掌管帐簿和钱财,每次记完帐,都要报告老母。老母怀疑地说:你们姐妹俩都说自小就成了孤儿,那么记帐、弹琴都是跟准学的?云眠实说了自己的道士身分,母亲也笑着说:起初我不想给儿子娶个女道士,现在竟娶了两个!忽然想起儿子小时算的卦,才相信命中注定,运数难逃。后来,真生又去考了次试,仍没考中。夫人说:我们家虽不富裕,也有薄田三百亩。多亏云眠经营料理,生活越来越好过。儿只管在我膝下,领着两个媳妇跟我共乐,不愿意你去求什么富贵!真生听从了。后来,云眠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云栖生了三男一女。母亲八十多岁时才去世,这时孙子都成了秀才,其中长孙是云眠生的,已经考中了举人。
1938年,日本军队已经入侵中国,并向冀南地区推进。是年春天,红军排长马英受命回到家乡枣林,在政委杜平同志的领导下组建抗日游击队。苏金荣家的儿子建才一心要投奔中央军未果,投到了刘中正手下;马英欲跟刘中正联手抗日,却中了刘中正的圈套,刘中正临阵倒戈,马英游击队被中村包围,在苏金荣的侄女建梅和厨子老孟的帮助下艰难逃脱。刘中正的叛变引起了一系列的后果。首先是杨百顺借机除掉苏金荣,成为中村便衣队队长。其次苏建才失望地离开民军,投入马英的抗日队伍。而后,建梅也推翻了跟刘中正的婚约,和老孟一起投奔了游击队。建梅从小被父母遗弃,在苏家受苦受难,是个小姐身份丫环命,自小就跟老孟和马英等人关系亲密,跟马英也有一层青梅竹马的关系。但自从马英父亲被苏金荣杀害、马英连夜逃走之后,建梅就失去了依靠,长大后被苏金荣当成一个棋子,许配给刘中正。建梅姐弟、老孟以及原来的帮会兄弟二虎、振江都加入了马英游击队,成为骨干力量。但刚组建的队伍很快就因刘中正的叛变遭受重创,马庄被血洗,马大娘被中村抓走,马英自己也和老孟等人一起被当壮丁抓了起来,关进了培训所。在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郑敬之的帮助下,马英等人终于查出了培训所内奸,处死了内奸及培训所日军武藏,胜利逃出培训所。建梅和云秀也成功救出马大娘,游击队再次重组。马英一边带领游击队执行任务,破线、保粮、打炮楼,逐渐克服了自身一些缺点和习气,同时也在战斗中和建梅进一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马英向建梅表达了一直埋在心里的好感,但激起了各方反对。云秀也很喜欢马大哥,马大娘也看中了云秀,一心要撮合他们;二虎、振江等兄弟也反感马英杀父仇人苏家出来的苏氏姐弟,全都支持云秀,令建梅感到痛苦。在云秀救过自己之后,建梅找到马英,表明自己并不喜欢他,不甘心地退出这场情感纠葛,但始终剪不断、理还乱。
说起林兆明,老广州人没有不知道的,从1978年播出第一部《虾球传》,到惹人争议的《西游记》,林兆明是当之无愧的讲古大师。广东电台当年播出《长篇连播》,省内万人空巷“听古仔”。讲古大师妙语连珠,听众定时坐在收音机前听故事,这种情形曾伴随着几代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惟一的乐趣是中午下班和傍晚放学之后第一时间跑回家,打开收音机听里面的讲古。那个时候家里的收音机便成了独一无二的享乐工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几乎都是小说连播的超级拥趸。就连工厂、学校的广播站也转播电台的讲古节目,边吃饭边听“古仔”(故事)是...
暂无简介
;春秋风云录;这部书说的是春秋末年的一段故事。书中以主人公伍子胥为主线,展现了吴越楚三国争霸的画卷。书中历史名人多,典故多,由于描写的是“列国”的一部分,曾被人称为“小列国”……
本书融民间传说与历史真实于一体,讲述了朱元璋从一个小和尚、放牛娃逐渐成长为反元义军领袖直至建立明王朝的历史过程。描绘了大闹武科场、险夺乱石矶、巧取喧哗山、激战鄱阳湖等金戈铁马、沙场驰骋的历史画卷。在展示开国大帝及将帅们文韬武略的同时,塑造了朱元璋、刘伯温、徐达、武殿章、郭英、常遇春等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全书结构紧凑新奇,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曲折,语言通俗流畅,加上刘兰芳精湛的表演,口齿清晰、声音洪亮、绘声绘色,听众如同身临其境,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大书。
作者:温瑞安这突如其来的一声惨嘶,自东厢楼阁之上传来!在这偌大的厅堂里,本来正是兴高采烈,喝酒猜拳之际,都给这一声惨嘶,唬得呆住了。看这厅堂中的人,多为武林人士,个个虎背熊腰,双目炯炯有神,佩剑悬刀,看他们的气度举止,就知道他们的身份,绝非泛泛之辈。这厅堂的中央,有一大“寿”字,四处布置辉煌灿烂,堂皇冕丽,显然是大富之家;而厅中的数百名武林人士,莫不是一方之主,从这点可以看出,这富贵之家显然也是武林泰斗。最难得一见的是,大厅首席旁的四张太师龙雕檀木座椅,这四张座椅上,坐着四个年近花甲的老人。
洪熙官,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广东称得上中国第二武术之乡,出现过无数有名拳师,如蔡九仪,籍贯肇庆,明末清初人,曾随洪承畴部队驻辽东,任军令承宣尉。1642年,洪承畴兵败降清之后,蔡九仪愤然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学少林武功。经过八年的苦苦习练和掌门大师的精心传授,蔡九仪于1650年学成少林武功返回肇庆,并带回了师傅赠予的《少林拳术秘史》一书,便暗中开始收徒,传授少林武功,以图东山再起。自幼习武的洪熙官在亲戚的引荐下与方世玉、方孝玉、方美玉兄弟及梁亚松等人拜蔡九仪为师学习少林武功。后来被称做少林十虎。在恩师的教诲熏陶下,天资聪慧的洪熙官不但勤学苦练,还深得师傅至爱传予少林内功心法。短短几年,洪熙官不但领悟了少林功夫的精髓,且功力造诣高深。由于对当朝满人统治汉人极为仇视,为了对抗清廷、提高徒弟武功,1668年蔡九仪又带领血气方刚的少年洪熙官等人拜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为师修习南少林武功。悟性极高的洪熙官将南北少林武功贯通一气,内外兼修,拳脚并用,练就刚柔相济、浑然天成的少林绝学。据近年于福建省莆田地区发现的《南少林流派拳谱》载,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得密报后,朝廷派重兵围剿泉州少林寺。刀光剑影之下,洪熙官、方世玉等终因寡不敌众,寺僧星散,少林寺被毁。洪熙官、方世玉等凭借高强的少林武功,逃过清兵鹰犬的抓捕,秘密潜回广东。1673年,在清兵四处追杀之下,洪熙官遁迹广州,匿身于大佛寺继续修习少林功。同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退休;8月,康熙谕令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撤藩;11月吴三桂起兵抗令,三藩之乱爆发。值此之机,吴三桂秘密联络尚之信参与叛乱,并派遣间谍潜入佛山发展地下武装。山雨欲来,广州城内气氛之诡异可以想见。洪熙官利用这种大乱时机,广纳能人志士,建立地下武装。洪熙官等人为了实现师尊蔡九仪匡扶明朝、逐出清廷的遗嘱,除了聚集大佛寺外,还在城外西禅寺(现为西华路广州第四中学)成立据点,由方世玉兄弟负责。方家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大老板,方氏兄弟正好利用西郊打工的西房仔(纺织工人)笼络人才。但入门不得其法,反跟带有帮会性质的机房仔屡屡斗殴,形迹暴露,终被特务机构觉察,拘捕过程中好些人当场毙命,方世玉等人逃回肇庆。此时被清兵四处追杀的洪熙官也潜回肇庆。洪熙官与方世玉共同商议:把反清基地设在隐蔽的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内。他们暗收门徒授少林武功,广纳贤才,群英聚会谋大事。后不料被叛徒出卖,清兵包围庆云寺,意欲一网打尽,赶尽杀绝。洪熙官凭借少林武功绝学,横空挥拳出击,杀出重重包围,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山野,吸百家武功精华,再将少林武功融会贯通,自创洪拳,游走四方,秘密传授。时至今日洪拳自成体系,拳法凌厉多异,招势浑厚有力,在全国广大武术爱好者中具有广泛影响。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另传说洪熙官曾在肇庆将武艺传给李同宽,其后并创出另一系的洪佛拳,洪熙官有子名文定,洪熙官所传下的洪家拳有二龙争珠,夜虎出林,五形拳,十形拳,虎鹤双形等拳法。
《聊斋之鸦头》讲述狐仙鸦头和书生王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鸦头的母亲和姐姐两只狐狸精逼鸦头化做人形并在青楼中为妓,迷惑嫖客害人为她们带来暴利。公子王文和鸦头相爱并成功私奔而逃,但好景不长,鸦头被老狐狸精抓了回去并软禁,此时鸦头已经身怀有孕。王文苦恋鸦头,十年间多处寻找,终于在京中巧遇自己和鸦头的儿,十岁的王孜,王孜长到十八岁,专能杀狐,成功救母而回,这才一家团圆。
原文:粤西孙子楚,名士也。生有枝指。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或值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或知其然,诱之来,使妓狎逼之,则赪颜彻颈,汗珠珠下滴。因共为笑。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邑大贾某翁,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冑。有女阿宝,绝色也。日择良匹,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当翁意。生时失俪,有戏之者,劝其通媒。生殊不自揣,果从其教。翁素耳其名,而贫之。媒媪将出,适遇宝,问之,以告。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媪告生。生曰:不难。媒去,生以斧自断其指,大痛彻心,血益倾注,滨死。过数日,始能起,往见媒而示之。媪惊,奔告女。女亦奇之。戏请再去其痴。生闻而哗辨,自谓不痴;然无由见而自剖。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由是曩念顿冷。会值清明,俗于是日,妇女出游,轻薄少年,亦结队随行,恣其月旦。有同社数人,强邀生去。或嘲之曰:莫欲一观可人否?生亦知其戏己;然以受女揶揄故,亦思一见其人,忻然随众物色之。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众曰:此必阿宝也。趋之,果宝。审谛之,娟丽无双。少倾,人益稠。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生独默然。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故所,呼之不应。群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亦不答。众以其素讷,故不为怪,或推之,或挽之,以归。至家,直上床卧,终日不起,冥如醉,唤之不醒。家人疑其失魂,招于旷野,莫能效。强拍问之,则蒙眬应云:我在阿宝家。及细诘之,又默不语。家人惶惑莫解。初,生见女去,意不忍舍,觉身已从之行,渐傍其衿带间,人无呵者。遂从女归,坐卧依之,夜辄与狎,甚相得;然觉腹中奇馁,思欲一返家门,而迷不知路。女每梦与人交,问其名,曰:我孙子楚也。心异之,而不可以告人。生卧三日,气休休若将澌灭。家人大恐,托人婉告翁,欲一招魂其家。翁笑曰:平昔不相往还,何由遗魂吾家?家人固哀之,翁始允。巫执故服、草荐以往。女诘得其故,骇极,不听他往,直导入室,任招呼而去。巫归至门,生榻上已呻。既醒,女室之香匳什具,何色何名,历言不爽。女闻之,益骇,阴感其情之深。生既离床寝,坐立凝思,忽忽若忘。每伺察阿宝,希幸一再遘之。浴佛节,闻将降香水月寺,遂早旦往候道左,目眩睛劳。日涉午,女始至。自车中窥见生,以掺手搴帘,凝睇不转。生益动,尾从之。女忽命青衣来诘姓字。生殷勤自展,魂益摇。车去,始归。归复病,冥然绝食,梦中辄呼宝名。每自恨魂不复灵。家旧养一鹦鹉,忽毙,小儿持弄于床。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女喜而扑之,锁其肘,饲以麻子。大呼曰: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女大骇,解其缚,亦不去。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鸟云:得近芳泽,于愿已足。他人饲之不食,女自饲之则食。女坐,则集其膝;卧,则依其床。如是三日。女甚怜之。阴使人瞷生,生则僵卧气绝,已三日,但心头未冰耳。女又祝曰:君能复为人,当誓死相从。鸟云:诳我。女乃自矢。鸟侧目若有所思。少间,女束双弯,解履床下,鹦鹉骤下,衔履飞去。女急呼之,飞已远矣。女使妪往探,则生已寤。家人见鹦鹉衔绣履来,堕地死,方共异之。生既苏,即索履。众莫知故。适妪至,入视生,问履所在。生曰:是阿宝信誓物。借口相覆:小生不忘金诺也。妪反命。女益奇之,故使婢泄其情于母。母审之确,乃曰:此子才名亦不恶,但有相如之贫。择数年得婿若此,恐将为显者笑。女以履故,矢不他。翁媪从之。驰报生。生喜,疾顿瘳。翁议赘诸家。女曰:婿不可久处岳家;况郎又贫,久益为人贱。儿既诺之,处蓬茆而甘藜藿,不怨也。生乃亲迎成礼,相逢如隔世欢。自是家得匳妆,小阜,颇增物产。而生痴于书,不知理家人生业;女善居积,亦不以他事累生。居三年,家益富。生忽病消渴,卒。女哭之痛,泪眼不晴,至绝眠食。劝之不纳,乘夜自经。婢觉之,急救而醒,终亦不食。三日,集亲党,将以殓生。闻棺中呻以息,启之,已复活。自言:见冥王,以生平朴诚,命作部曹。忽有人白:‘孙部曹之妻将至。’王稽鬼录,言:‘此未应便死。’又白:不食三日矣。’王顾谓:‘感汝妻节义,姑赐再生。’因使驭卒控马送余还。由此体渐平。值岁大比,入闱之前,诸少年玩弄之,共拟隐僻之题七,引生僻处与语,言:此某家关节,敬秘相授。生信之,昼夜揣摩,制成七艺。众隐笑之。时典试者虑熟题有蹈袭弊,力反常经,题纸下,七艺皆符。生以是抡魁。明年,举进士,授词林。上闻异,召问之。生具启奏。上大嘉悦。后召见阿宝,赏赉有加焉。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白话文:广东西边有个叫孙子楚的人,是个名士。他生来有六个手指,性格憨厚,口齿迟钝。别人骗他,他都信以为真,有时遇到座席上有歌妓在,他远远地看见转身便走了。别人知道他有这种脾气,就把他骗来,让妓女挑逗逼迫他,他就羞得脸一直红到脖子,汗珠直往下淌。大家因此而笑话他,形容他呆痴的样子,到处传说,并给他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孙痴。本县有个大商人某翁,可与王侯比富,他的亲戚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大富商有个女儿叫阿宝,长得非常漂亮,她父母正忙着为她挑选佳婿。许多名门贵族的子弟争着来求亲,商人都没看中。正巧孙子楚的妻子死了,有人捉弄他,劝他到大富商家提亲。孙子楚也没想想自己的情况,竟托媒人去了。商人也知道孙子楚的名字,但嫌他太穷没答应。媒人要离开的时候,正好遇上阿宝。阿宝问什么事,媒人讲了来意,阿宝便开玩笑地说:他如能把那个多余的指头砍了,我就嫁给他。媒婆把这话告诉了孙子楚。孙自言道:这不难。媒婆走后,孙子楚便用斧头把第六个指头剁去了,血流如注,痛得他几乎死了过去。过了几天,刚能起床,便到媒婆家把已剁掉六指的手给她看。媒婆吓了一跳,忙去富商家告诉了阿宝。阿宝也很惊奇,又开了个玩笑说孙子楚还得去掉那个痴劲才行。孙子楚听后大声辩解,说自己并不痴呆,然而却没有机会当面向阿宝表白。转念一想,阿宝也未必美如天仙,何必把自己的身价抬那么高。因此求亲的念头也就凉了下来。正好清明节到了,按风俗这一天是妇女们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一些轻薄少年也结伴同行,对妇女们评头论足,随意调笑。有几个文朋诗友也硬把孙子楚拉去了,有的嘲笑他说:不想看看你那可意的美人吗?孙子楚知道大家在戏弄自己,但因为受了阿宝的嘲弄,也想见见阿宝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便欣然随大家边走边看。远远地见一个女子在树下歇息,一群恶少把她围得像一堵墙似的。朋友们说:这一定是阿宝了。跑过去一看,果然是阿宝。仔细看真是美丽无比,十分动人。一会儿,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阿宝急忙起身走了。众人神魂颠倒,评头论足,简直要发狂了,唯有孙子楚默默无语。大家都走开了,可回头一看,孙子楚仍然呆呆地站在那儿,喊他也不答应。大家来拉他说:魂随阿宝去了吗?孙子楚还是不说话。大家因为他平时就呆板少语,也不奇怪。有人推着他,有人拉着他,回家去了。孙子楚到家后,一头倒在床上。整天昏睡不起,像醉了一样,喊也喊不醒。家里人以为他丢了魂,到野外给他叫魂也不见效。用劲拍打着问他,他才含糊朦胧地说:我在阿宝家。再细问他时,又默默无语了。家里人心里害怕,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当初,孙子楚见阿宝走了,心里非常难舍,觉得自己的身子也跟她走了,渐渐地靠在了她的衣带上,也没有人呵斥她。于是跟阿宝回了家。坐着躺着都和阿宝在一起,到了夜里便与阿宝交欢,很是亲热欢治。可就是觉得肚子里特别饿,想回家一趟,却不认得回家的路。阿宝每每梦到与人交合,问他的名字,都是说:我是孙子楚。阿宝心里很奇怪,可也不便告诉别人。孙子楚躺了三天,眼看就要断气了,家里人又急又怕,就托人到商人家里恳求给孙子楚招魂。商人笑着说:平时素无往来,怎么会把魂丢在我家呢?孙家哀求不已,商人才答应了。巫婆拿着孙子楚的旧衣服、草席子来到商人家。阿宝知道了来意后,害怕极了,她不让巫婆到别处去,直接把巫婆带到自已房中,任凭巫婆招呼一番后离去了。巫婆刚回到孙家门口,屋内床上的孙子楚已经呻吟起来。醒后,他还能清清楚楚地说出阿宝室内摆设用具的名字和颜色,一点不错。阿宝听说后,更加害怕了,但心里也感到了孙子楚的情义之深。孙子楚能起床后,不论坐着,还是站着,总是若有所思,精神恍惚,好像丢了什么。常打听阿宝的消息,盼望能再见到阿宝。浴佛节那天,听说阿宝将要到水月寺烧香,孙子楚一早就去在路旁等候,直看得头晕眼花,到中午阿宝才来。阿宝从车里看到了孙子楚,用纤手撩起帘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孙子楚更加动了情,就在后面跟着走。阿宝忽然让丫鬟来问他的姓名。孙子楚很殷勘地说了,更加魂魄摇荡,直到车走了以后,他才回家。孙子楚回家后,旧病复发,不吃不喝,昏睡中喊着阿宝的名字,直恨自己的灵魂不能再像上次那样到阿宝的家里去。他家中养了一只鹦鹉,这时突然死了,小孩子拿着在床边玩。孙子楚看见了心想,我如果能变成鹦鹉,展翅就可飞到阿宝的房里了。心里正想着,身子果然已变成了一只鹦鹉,翩然飞了出去,一直飞到了阿宝的房中。阿宝高兴地捉住它,将它的腿用绳子绑住,用麻籽喂它。鹦鹉忽然口吐人声说:姐姐别绑我,我是孙子楚啊!阿宝吓了一跳,忙解开绳子,鹦鹉也不飞走。阿宝对着鹦鹉祷告说:你的深情已铭刻在我心中。现在我们人禽不同类,良姻怎么能复圆呢?鹦鹉说:能在你的身边,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其它人喂它它不吃,只有阿宝喂它,它才肯吃。阿宝坐下,鹦鹉就蹲在她的膝上;阿宝躺下,鹦鹉就偎在她的身边。这样过了三天,阿宝很可怜它,就悄悄派人去察看孙子楚。见孙子楚僵卧在床上已断气三天了,只是心口窝还有点温暖。阿宝又祷告说:你要是能重新变成人,我就是死也要与你相伴。鹦鹉说:你骗我!阿宝立刻发起誓来。鹦鹉斜着眼睛,好像在思索什么。一会儿,阿宝裹脚,把鞋脱到床下,鹦鹉猛地冲下,用嘴叼起鞋来飞走了。阿宝急忙呼叫它,鹦鹉已经飞远了。阿宝派个老妈妈前去探望,孙子楚果然已经醒过来了。孙家的人见鹦鹉叼来一只绣鞋,便落地死了,正感到奇怪,孙子楚已醒来。刚醒就开始找鞋,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正好阿宝家的老妈妈赶到。进房看到孙子楚,就问他鞋在哪里。孙子楚说:鞋是阿宝发誓的信物,请你代我转告,我孙子楚不会忘记她金子般的诺言。老妈妈回来把话照榉说了一遍,阿宝更是奇怪,便让丫鬟把这些事故意泄露给自己的母亲。母亲又详细询问明白后才说:孙子楚这个人还是有才学的,名声也不错,但却像司马相如一样贫寒。选了几年的女婿,最后得到的竟是这样的,恐怕会被显贵们笑话。阿宝因为鞋的缘故,不肯他嫁,父母只好听了她的。有人跑去告诉孙子楚这个消息,孙子楚非常高兴,病立刻全好了。阿宝的父母想把孙子楚招赘过来。阿宝说:女婿不应该长住在岳父家里。何况他家又贫穷,住长了会让人家瞧不起。女儿既然已经答应了他,住草屋、吃粗饭决无怨言。孙子楚于是去迎娶新娘成婚,两人相见如隔世的夫妻又团圆了一样高兴。自此以后,孙子楚家有了阿宝的嫁妆,增加了财物家产,生活有了好转。孙子楚只是迷在书里,不知道治家理财。阿宝是个善于当家过日子的人,家中诸事都不用孙子楚操心。过了三年,家中更富了。可孙子楚忽然得热病死了。阿宝哭得非常悲痛,眼里的泪水始终没有干过,觉也不睡,饭也不吃,谁劝也不听,乘夜里上吊了。丫鬟发现后,急忙救护,才醒了过来,可总也不吃东西。三天后,家人召集亲友,准备给孙子楚送葬。听到棺材里传出呻吟之声,打开一看,孙子楚复活了。自己说是:见到了阎王,阎王说我这个人生平朴实诚恳,命令我当了部曹。忽然有人说:‘孙部曹的妻子将要到了。’阎王查了生死簿,说:‘她还不到死的时候。’又有人说:‘已经三天不吃饭了。’阎王回身说:‘你妻子的节义行为感动了我,让你再生阳世吧。’于是就派马夫牵着马把我送了回来。从此以后,孙子楚身体渐渐恢复了正常。这年适逢乡试,进考场之前,一群少年戏弄孙子楚,一起拟了七个偏怪的试题,把孙子楚骗到僻静之处,说:这是有人通过关系得到的试题,因咱们友好才偷偷地告诉你。孙子楚信以为真,黑天白日地琢磨,准备好了七篇八股文。大家都暗暗地笑他。当时主考官考虑到用过去的题目会有抄袭之弊,有意地一反常规,试题发下来,竟与孙子楚准备的七题一模一样,孙子楚中了乡试头名。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皇上听说了孙子楚这些怪事,把他召来询问,孙子楚全都如实地奏明了。皇上非常称赞和高兴。后又召见阿宝,赏赐了很多东西。
故事从西凉国进贡给宋徽宗一件宝物——紫金八宝夜光壶被高俅事先留下把玩而被盗开始,引出生铁佛盗壶觐见,反被江湖神偷鼓上蚤时迁偷走,开封府误捉河北大名府玉麒麟卢俊义的义子浪子燕青,时迁夜探皇宫、众好汉大闹汴梁、柴进护送出京、卢俊义被陷害、时迁上山报信、梁山好汉劫法场、祝朝奉勾结官府与梁山为敌、时迁偷鸡、宋江三打祝家庄。与原著几乎完全不同,无论从故事的构架、情节设置和关节转换时间顺序完全不同。评书塑造了以时迁为代表的一群原著中笔墨非常少的小人物。如李衮、马麟、王英等等。其中以时迁最为突出。这个人物风趣幽默还颇有些智慧。也许袁老借鉴戏曲中的时迁形象故事较多吧。他艺高人胆大,暗中偷了生铁佛盗高俅的紫金八宝夜光壶。但二人同是盗壶却意义不同。生铁佛是为了显示武艺以博取高俅的注意,换取荣华富贵。时迁却只为自己把玩,显示了对统治者的蔑视。同是外表猥琐的人物进境界却高下立判。袁阔成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幽默,他在描述时迁盗宝之后,曾留下一柬,写了一首歪诗气生铁佛:大麦青青小麦黄,蟠桃美酒我先尝。贼吃贼,越吃越肥。听来让人喷饭。时迁更多的时候是个插科打诨的小丑,这就为本书增添了许多的喜剧色彩。从他的装扮上看是头戴马尾透风巾,身上的英雄大氅补丁摞补丁,补丁分十色青黄赤白褐、黑红紫绿蓝,人家英雄使的是雁翎钢刀,他手使的却是一把铁片刀。他轻功绝顶,却武功不高。可就是这么个小人物把一身金钟罩功夫的生铁佛,趁其不备一刀捅在他屁股上,破了他的刀枪不入。但时迁的形象却是丰满的。比如为了搭救燕青和卢员外,时迁上梁山搬兵,向托塔天王晁盖献上宝壶,人家问他那里得来的,他脱口而出是偷的,结果被梁山赶下山,时迁干脆联结飞天大圣李衮去劫大名府押解卢燕二人的囚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够勇气够义气的。说到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义气二字如今已很少有人提起了,而且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现在人就缺少义气和侠气。矮脚虎王英和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在原著中,他们的婚姻多少有些强买强卖的意味,而且王英也是个酒色之徒。但在本书中,作者大胆改动。王英是先误投祝家庄,被师傅教诲后返回祝家庄卧底,误闯扈家庄扈三娘的秀楼。王英后来在好色的蟊贼手中搭救过三娘,二人由矛盾误会而最后到互生好感。而且二人竟是上辈定下的娃娃亲,由此结缘。这样就比原著自然得多了。而王英的武功最突出的是他的响铃镖,无疑这是袁阔成借鉴旧武侠小说的成果。浪子燕青,作者着力进行了刻画。在这里他的身份已经不是卢俊义的仆人了,而是他的螟蛉义子。燕青貌似潘安是个美男子,武功绝伦,十二岁独立门户,自创燕青拳,绝技是倒踢紫金冠。有潘安就有无盐,粉无盐童赛花是奸臣童贯的妹妹,她看上了燕青就想和他成亲。这个棘手的难题被时迁解决了,时迁哄骗童赛花去盗祝家庄的地图,被老君堂的绣球转轮刀的机关杀死。小李广花荣在原著中第一次出现是清风寨,但在这里是出现在攻打祝家庄中,而且神龙见首不见尾,颇有些独行侠的味道。他使的是燕尾蛇锋箭,据说是后羿所传,这在原著中也没提及。袁阔成把他描绘成一名白袍小将(袁阔成的历史演义中一直钟爱白袍小将,比如三国中的赵云),称他是当代养由基。顺便说一下,在袁氏话本中,梁山好汉的兵器和马匹都经过了再创造。比如卢俊义骑的是九朵葵花兽,使的是金攥提炉枪,枪法天下第一。对头史文恭骑的是独角貔貅兽,使的是笔管枪。神行太保戴宗在原著中的甲马不见了,代之一批快如疾风的小骆驼。一次李逵和戴宗换马,戴宗开他玩笑,李逵不知道戴宗的马是反训的,喊驾时,一般马是前进,而他的马却是后退,总之完全都是相反的。搞得李逵非常狼狈。史文恭有一把盘蛇宝剑,能柔软弯曲,在腰中围着,在我少年的心性中是一直能盼到有朝一日得到这杨一把宝剑的。反面人物写的也栩栩如生。先说大名府。粱中书手下那也是战将如云。除了我们熟知的急先锋索超他还增添了赛黄忠李天成和玉面小子都路宾等诸多上将若干人物。这个路宾与李逵在劫法场时大战,李逵不能取胜这个小白脸,最后用了一个飞斧子,把路宾杀了。他写的紫面阎罗祝朝奉竟有称帝的野心。奸诈毒辣,诡计多端。袁先生在塑造这个反面典型时,对他的说话声音借用了京剧中的花脸发生,使你感觉如同白脸的曹操一般。在原著中祝家庄的机关描写远没有这部书精彩,这是祝朝奉诳取欧阳异人的信任,让他主持设计修造的,被称为三头八臂哪吒庄。真假地图有两份,藏在庄内的老君堂。处处机关、杀机四伏,增加了梁山的攻打的难度,提高了评书的精彩程度。其他的反面人物如:高俅、生铁佛、宋徽宗、栾廷玉、小子房张立、祝氏三鬼写的都很出彩。一些闲笔写的也好,比如大名府劫法场一段,本来按照军师的将领要等信号才开始进攻,可是东面却先乱了,听众正在焦急中时,袁先生娓娓道来:是活阎罗阮小七出事了。却原来七爷暗藏兵器,以渔夫打扮混进酒馆等待信号。恰赶上卢俊义的老仆人卢忠被陷害卢俊义的管家李固赶出家门,为了给主人送行,他来酒馆要点酒菜,被大名府的便衣差官暴打;七爷路见不平一时兴起,一刀结果了差官,暴露了身份而引起提前开战。活阎罗阮小七出场只这一次,嫉恶如仇的性格立时丰满了许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隆重推出长篇评书《一代儒将陈毅》。评书作者为殷伯达,由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演播。这部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艺术地再现了陈毅元帅豪放豁达的个性、博大宽广的胸襟、文武兼资的才识、爱憎分明的品格、坚贞不渝的信念和大智大勇的战斗历程。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勋之一。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时,他带伤留下来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在赣南山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阶段。一次,面对搜山敌军的包围,陈毅在沉着应战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在死亡关头的"绝命"诗,将陈毅视死如归的正气跃然纸上。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陈毅出山,改编南方游击队为新四军,并任一支队长,率部挺进江南抗日前线。数以十万计的新四军,正是靠陈毅等人在危难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种子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发展壮大的。长篇评书《一代儒将---陈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艺术地再现了陈毅元帅豪放豁达的个性,博大宽广的胸襟,文武兼资的才识,爱憎分明的品格,坚贞不渝的信念和大智大勇的战斗历程。故事情节有:转战茅山负伤遇险,刮骨疗毒壮别战友,夜入八卦岭飞渡桃花水,梅岭三章奔袭新丰站,月下纵马夜闯长江,三进泰州会二李,万福桥伏击刀劈小野次郎,打郭村战黄桥等,塑造了像曾云龙、武铁匠、梅书洁、草鞋底、智净大师等一批性格各异,有勇有谋的正面人物,还有虚构的像田副官、陆别字、陆步云等阴险狡诈的反面人物形象。作为历史上真实人物的粟裕、项英、蒋介石等,在作品中也都作了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粤语评书版《水浒传》,由张悦楷用广东话演播,讲述108位梁山好汉因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性格特征,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林冲的风雨山神庙,鲁智深的三拳打死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测鸳鸯楼,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最后在梁山大聚义收听更多经典古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讯隆,听世界-粤语评书讲古仔
《高鹤_北疆剿匪(全35回)》自古边关多匪患,动荡年代更空前。霹雳一声春雷起,剿匪大军入深山。《评书北疆剿匪》是一部近代历史军事题材的评书,故事取材自牺牲于四平战役中的共产党特一团政委黄励华的随军日记。讲述的是1946年东北解放时期,发生在黑龙江上江三县:呼玛、鸥浦、漠河的剿匪斗争故事。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压迫、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暂无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和亲征南唐的故事。故事曲折离奇。其中包括大闹勾栏院、苗光义聚众法场、董家桥打五虎、汴梁逼死刘承佑、郭威借梦杀匡胤、高平关借人头、挥师大破金龙阵、赵匡胤寿州被困、刘金定挂帅营救赵太祖等情节。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著名的官员陈廷敬。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还有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其为政清廉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白发魔女传》武侠小说是作家梁羽生的作品,于1957年8月5—1958年9月8日发表。叙述的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凉秋,云贵总督卓仲廉卸任归故乡陕北,途经川陕边境时被劫富济贫的绿林女大盗玉罗刹练霓裳劫去大部分财产。随行护送的武当弟子耿绍南,因傲慢不逊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惩戒,练霓裳自此与武当派结怨。百姓反抗政府,下属背叛上级,奸佞出卖国家,反抗与自由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明万历四十三年凉秋,云贵总督卓仲廉卸任归故乡陕北,途经川陕边境时被劫富济贫的绿林女大盗玉罗刹练霓裳劫去财物。随行护送的武当弟子耿绍南,因傲慢不逊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惩戒,练霓裳自此与武当派结怨。此后不久,朝廷发生了杖击案,卓仲廉之子户部侍郎卓继贤被人诬陷入狱致死。卓仲廉之孙,武当派紫阳道长之高徒卓一航闯王府,揭穿了福王和郑贵妃之阴谋,为父平反,并深受太子常洛之赏识。之后卓一航携父灵自京回乡,途经华山,卓一航结识了一位相貌出众的少女,两人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好感。不料第二天晚上,卓一航参与宫廷卫士围攻玉罗刹一役中,却发觉日间相识的少女竟是玉罗刹,卓一航大为震惊,两人不得不拨剑相向。在决战中,卓一航明白主持围攻玉罗刹的宫廷卫士竟是满族奸细,二人联手打败了一众敌人。旋又结识了武林高手,辽东经略使熊廷弼麾下将官岳鸣柯,练霓裳与之比剑,方知原是同门。练的师傅凌慕华和岳的师父霍天都本是一对赌气分手的恩爱夫妻。卓、岳二人从凌慕华的遗书中得知练霓裳自出生后,母死父弃,母狼乳大,三四岁才得其师收养,个性强悍而单纯。卓一航归家不久,祖父卓仲廉因禁受不了丧子之痛而身亡,不久卓一航也被人陷害而坐牢,练霓裳闻讯后前来相救。劫狱后练霓裳遭遇武林大豪铁飞龙,两人误斗一场而后练认其为义父。武当掌门紫阳道长逝世,遗命卓一航为继任掌门,一众武当同门在铁飞龙家中与练相遇,练霓裳再败卓的师叔红云道长,双方梁子越来越深。卓一航陷入苦恼之中,推托要守孝申冤,缓任三年。安葬师父之后,卓一航与师叔白石道长一同北上申冤。遇岳鸣柯于河南嵩山,两人引为知交。岳鸣柯应熊廷弼之命自陕赴京,途中与黑道高手阴风毒砂掌金独异遭遇,一场恶斗,岳中毒受伤,幸得铁飞龙之女铁珊瑚相救,两人心中滋生柔情,同赴北京。进京后适逢即位不久的光宗朱常洛误食红丸而驾崩。熹宗朱由校即位,太监魏忠贤和由校乳娘客氏挟天子以令群臣。熊廷弼甫抵京就被矫旨捉拿并屡遇险情,幸得岳鸣柯、卓一航、练霓裳、铁飞龙等相救才得以脱险。而这时金独异之妻红花鬼母出山约战铁飞龙,练霓裳凭机智、武功击败了红花鬼母,金独异也再次受到重伤。熊廷弼辞官瑟岳鸣柯、卓一航及其师叔白石道长离京回湖北,练霓裳与铁飞龙随后赶到嵩山相遇。白石和红云道长阻止练与卓一航会面,双方狠斗一场,白石道长等再次败退,双方积怨更深。卓一航回家守孝,练霓裳闻知朝廷大军到陕西剿匪,急急赶回。途中遇闯王李自成,获知自己的山寨已被官军攻破,余部逃入四川。旋即入川聚集旧部,与铁珊瑚一道在广元明月峡再立山头。此后,朝廷重新启用熊廷弼任辽东经略使,但实权旁落,部下不听指挥而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魏忠贤借机杀死了熊廷弼,派锦衣卫缉拿岳鸣柯,岳鸣柯只身逃往四川,在广元遇到卓一航、练霓裳相救而脱险。卓一航守孝三年期满,其师叔红云、白石道长率众弟子入陕迎接新任掌门。途经广元,玉罗刹将卓一航劫至明月峡山寨,并表明了心迹,要与卓一航合籍双修,同研武功。卓一航碍于师门偏见,一时不敢答应。气量狭窄的白石、红云道长,为找回卓一航并报复玉罗刹,与官兵联手攻破明月峡,纵火焚毁山寨。寨中女兵几乎全部战死,铁珊瑚也死在金独异之手。岳鸣柯杀死金独异之后远走天山,出家为僧,法名晦明禅师,精研武功,成为开创天山派一代宗师。练霓裳与铁飞龙再度赴京,将岳鸣柯冒死带出的熊廷弼兵书《辽东论》转送给边关大将袁崇焕。卓一航托人捎信给练霓裳,极表爱恋之意,练霓裳遂离京南下武当山。卓一航自明月峡回山后,对练霓裳念念不忘,如痴如傻,除了练武之外,百事不问。空担掌门之职,诸事都由众师叔办理,忧心忡忡的师叔们将这一切归罪于练对卓的诱惑,将她认为本门公敌。练霓裳上得武当,双方一番倾诉,卓一航终于决定放下一切随练而去。但这时卓的四位师叔联手布成剑阵围攻练霓裳,一场恶斗,杀得天昏地暗。武当四大长老均负伤,而危急关头,卓一航面对爱人和师门之争难以自处,受人怂恿而发弹助战,练霓裳为此伤心欲绝,爱恨交织,一觉睡醒,头发全白。她对自己的绝世容颜极为爱惜自豪,谁知一夜之间,竟从美貌少女变成白发老妇,心灰意冷难受至极,从此退出中原武林,远走天山南峰,但其喜欢找人比武的个性未改,隐居之余,也下山为民除害,开找成名人物比武,将其打败,从此人称白发魔女。而练霓裳走后,卓一航如疯似狂,形同白痴。一日突被人点醒,心中的忧郁犹如火山喷发,他终于不顾一切地冲下武当山,追寻练霓裳的踪迹。一番辛苦,直至晦明禅师隐居的天山北高峰,他终于得知了练隐居于天山南高峰,即冒雪前往寻访。然练已心灰意冷,不肯谅解和好。卓一航失望而归,自此在天山南北、草原沙漠中漫游行侠,收下徒弟辛龙子。从辛龙子口中,卓一航终寻得传说中能使白发变黑的优昙仙花,却因该花已开过,尚需六十年的守候,卓决意守候至仙花开放之日。武当白石道人携女儿何绿华远赴新疆寻卓一航回山,沙漠遇敌,白石被擒。卓一航路过救下何绿华,自己也中毒受伤。正在何绿华为卓一航疗伤之时,练霓裳寻到,误会卓一航正与聪明活泼的小师妹相好,醋意大发,气极而去。卓一航无奈,单身闯敌巢营救师叔,却因敌方高手如云,卓一航遭遇风险。练终不忍见卓一航孤身送死,以绝顶武功救卓一航及白石道长脱险。卓一航再次表明心迹,但练霓裳心灰已极,不听解释,飘然而云,宁愿留一点未了之情,彼此相忆。卓一航长叹一声,心潮浪涌,悲从中来。数十年的情事在他心头掠过,历历往事如在眼前,有忏悔、有悲伤,有柔情密意,有伤心误会,最伤心的是往者已矣,来者又未必可追,所能做的,唯有夜夜相思长相忆,等候着优昙仙花再开的那一天。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岁。中国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梁羽生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5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后,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后定居香港,后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