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经典纪实小说

  1. 烦恼的冬天

    烦恼的冬天
    完结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最后一部长篇作品。经过大学生活和第二次世借大战的洗礼,年轻而有头脑的伊桑满怀热情回到家乡,但他原来印象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的关西,已随着生存竞争的压力难以寻觅,伊桑只能用戏谑和自我嘲弄来掩盖内心的苦闷,然而爱妻的期盼、儿女的埋怨,终于使他向“善良”的自我背叛。他向移民局告发了待他如亲人的雇主,将雇主的店铺转为己有。他用计谋骗得了童年好友泰勒的地产,他甚至制服了狡诈的银行家。正当他得到一切的时候,原先鼓动他谋求私利的一个半娼办巫的女人却来要挟他,而儿子舞弊得全国作文奖一事也东窗事发,伊桑终于在利欲和良知的内心挣扎中清醒。作者简介:约翰·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这个地区为背景的,包括《人与鼠》。青少年时期他夏天总在附近的农场帮工。1919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其后的6年中他曾几度辍学,最终也未能获得学位。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冒险小说《金杯》,于1929年出版。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有《托蒂亚平地》、《胜负未决的战斗》、《愤怒的葡萄》、《伊甸园以东》、《与查利同行》等。

    播讲:权巍
    1.75万人听过
  2. 中苏关系密档

    中苏关系密档
    完结

     前几年,一部描述中苏关系的电视连续剧《红莓花儿开》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即引起了广大观众关注,人们通过观看电视,对上个世纪两国关系从蜜月到破裂的好奇心又重新被勾引出来,大家对那个时期的分分合合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像亲兄弟一样的国家竟然反目成仇,最后走上刀兵相见的的绝路呢? 其中的过程既曲折复杂,又惊心动魄。目前,关于中苏关系的内幕档案,都已经陆续解密。本书将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为你再现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您将从这里了解到不同时代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所做的艰苦努力,也会体会到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播讲:圣创轩丶皓明
    1.74万人听过
  3. 贪官逃往海外之后

    贪官逃往海外之后
    完结

    最近,两条重要的新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9月29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开始生效,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同日,联合国有关部门将敲定《反腐败公约》的最后文本,并很快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通过。专家指出,这两个公约生效后,全球将形成一个追捕外逃贪官的浪潮,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外逃贪官将落入法网。2003年8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正式批准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有媒体声称:“中国外逃贪官的末日到了!”外逃贪官真的会面临灭顶之灾吗?。

    播讲:佚名
    1.73万人听过
  4.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完结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工。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播讲:李立宏
    1.73万人听过
  5. 中国飞天大传

    中国飞天大传
    完结

    本书以中国火箭、导弹、卫星和飞船的研制与发射历程、两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内幕为主要内容,以发射场为中心展开故事,全方位再现了五十年间中国国防尖端艰难发展的秘密历程。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决策内幕,到数十万科技人员的大量攻关细节;从国际上几个大国间的生死博弈,到发射场无数科技将士的前赴后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长期身处国防尖端领域,十几年间,分别走访了从高层到基层的不同人物。当中国“921”工程最早还在论证阶段时,就拍摄了许多现场争论和勘察的图片,当发射场最早选址时,就曾经亲手在现场立起来的两处木桩上方写下了“I工位”和“II工位”字样,并亲自设计了奠基纪念杯,其后即在此位置上建起了飞船发射场的测试厂房和发射塔,后来又一直参与并关注着“921”工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收集了大量工程故事,查阅了数以千计的档案资料,采访了众多当事人,尤其是对“921”工程七大系统历任总指挥与总设计

    播讲:梁元东
    1.73万人听过
  6. 男人之隐

    男人之隐
    完结

    本书是一本专题性访谈实录。那专题就是“40岁男人”。男人到了40岁,为了继续拉套上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硬扛,不敢叹气,怕在人前泄了底气。但气结于内,时间长了,有伤身体。走进本书的男人,大概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愿意吐露心声。作者也大约40岁,所谓同龄人采访同龄人,因此对访谈人物和访谈内容,颇多认同,更多感慨,虽然自我深藏不露,但受访者的喜怒哀乐,实在首先打动了作者的心。但愿天下所有40岁的男性中国人,阅读此书后都能有所获得。

    播讲:梁言
    1.7万人听过
  7. 水煮三国

    水煮三国
    完结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心灵到公司的组织,无一不是管理的对象。本书用三国故事做底料,麻辣风味的快意管理学将三国看做竞争市场中的三类公司,融三国智慧与管理精义于一体,寓至理于谈笑之中,这部《三国》,借古讽今,既可做枕侧兵法,幕后镜鉴,助君纵横驰骋,又可做茶余谈资,饭后小品,博君开怀一笑。

    播讲:酒洁
    1.69万人听过
  8. 抗癌-第一时间的抉择

    抗癌-第一时间的抉择
    完结

    99%的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无知、恐惧和盲目应对。得了癌症,第一时间要怎么想、怎么做?作者对癌症患者说:我们能活,你也能。他们将康复要诀系统地写在了这本书里。讲述患者张海鹰的抗癌经验,讲述那些活下来的癌友们的经验,讲述求医路上医生、专家的高见,讲述西方对癌症新的治疗思路,讲述患者将遇到的心理恐惧、生理改变,讲述那些离去的患者死前最后的哀叹,同时,我们还要告诉读者,康复的境界不仅是消灭了肿瘤,还要包括心情的愉快,体能的增强,并最终回归社会。

    播讲:晏积瑄
    1.68万人听过
  9.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
    完结

    是以行走和发现为主题,以旅行者个人魅力展现以及目的的人文风情为主体的系列节目。

    播讲:佚名
    1.67万人听过
  10. 大清洋矿

    大清洋矿
    完结

    以萍乡煤矿和萍株铁路创业为主线,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张之洞、盛宣怀、文廷式等一批“洋务”维新派实业救国的艰难之路,再现了安源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的历史事实.

    播讲:马路
    1.67万人听过
  11. 中国悍匪录

    中国悍匪录
    完结

    一起起扣人心弦的大案要案,一点点易于忽视的蛛丝马迹,一个个惊险曲折的侦破抓捕过程,再现警方当年抓捕各类悍匪的真实情境

    播讲:金翅大鹏
    1.66万人听过
  12. 铁嘴老梁说天下1

    铁嘴老梁说天下1
    完结

    说要说的有理,评要评的个性,机智黑色幽默,犀利一针见血,讽刺入目三分,读万卷书的智慧升华与您激情分享-尽在铁嘴老梁说天下

    播讲:老梁
    1.6万人听过
  13. 成长

    成长
    完结

    青少年的成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又是诸多专家研究和探讨的焦点。1985年5月1日出生于四川雅安的王可1991年随父母赴美。美国2003届高中毕业生,现已经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曾是美国国家奖学金、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杰出女性科学奖、伦塞勒数学及科学奖的获得者。作为王可的父亲,王伯庆不但陪伴女儿,鼓励女儿,甚至赤膊上阵指导女儿;而且也思考、比较不同教育制度的优劣,反思自己对女儿教育的成败得失。《成长1+1》由王伯庆、王可母女俩合写。华裔女孩王可5岁随父母到美国定居。在这里讲述了她在美国高中毕业班的生活:怎样选择大学,怎样参加选美,怎样做社区服务,怎样竞选“教育部长”等等。这里有学习的愉悦,也有考试的压力,有丰富的生活,也有沉着的思考。在这里王可告诉你:“如果其他孩子像我一样,世界就太无聊了。”王伯庆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幸福的道路不是惟一的。8月7日,

    播讲:黎春
    1.59万人听过
  14.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
    完结

    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哲学是一个晦涩难懂的领域,所以大多敬而远之,然而一本风靡世界的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苏菲的世界》使这一现象得以完全的改观。该书出版后,在欧洲畅销300万本,全球35国翻译出版。《苏菲的世界》一书清新可喜,引人入胜,该书的可贵之处是将一部纯学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变得通俗易懂,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哲学之旅的漫游,仿佛是引导人由困惑到觉悟的明灯。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修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你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可是你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

    播讲:李云雀
    1.58万人听过
  15. 世界末日-NO

    世界末日-NO
    完结

    世界末日?NO!踩着点来的,原来咩亚文明还有时间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但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播讲:神秘kook
    1.58万人听过
  16. 维也纳的情感

    维也纳的情感
    完结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作者把音符从地上一个个地拾真情为,忽然发现,竟全是芬芒的花朵。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使维也纳成为一座惟美的城市。于是,作者情不自禁,把本书写成一部惟美的艺术散文。这是作家兼画家冯骥才式的独特的散文作品,也是中国作家笔下第一部关于维也纳的文学。

    播讲:佚名
    1.57万人听过
  17. 变态杀人案

    变态杀人案
    连载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善恶同样如此,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所谓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东野圭吾说: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这是最冷的人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恶意侵袭时,牢牢守住自己善的底线。

    播讲:米兰马
    1.54万人听过
  18. 血痛

    血痛
    完结

    “慰安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记录了26位慰安妇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因为那段经历而被改变了的现在的生活。这26位老人的悲惨经历,其实只是日军侵华期间所有“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们的苦难,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而“慰安妇”代表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近代史上最最苦难最最血泪的那一页。这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道伤痕……今天仍然活着的慰安妇已寥若晨星,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受害人至死都耻于向人说出自己的那段悲惨经历。那段历史究竟还能有多少细节为我们留下来?有人说,对于痛苦的记忆,回顾一次,就等于重新经历一次。这些背负着沉重凄怆的记忆活到今天的老人,都已是八十岁左右的高龄,面对她们,我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开口,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去问,去问那些总能让她们肝肠寸断的事情。真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永远不去叩碰那扇让她们疼痛了一辈子的记忆之门……可我,不得不去叩碰……“追思历史,不是

    播讲:孙阳
    1.53万人听过
  19. 母亲-我叫钓鱼岛

    母亲-我叫钓鱼岛
    完结

    母亲,我叫钓鱼岛七百年前你起的名字植入我的襁褓我徜佯在你温暖的怀抱从此我不再是无根的水草母亲,我叫钓鱼岛一百年前的马关火炮撕裂我伤痕累累的骄傲我在你的眼眸里云散烟消那些年,你可知道我飘摇的心多么需要依靠母亲,我叫钓鱼岛六十年前你轻轻把我的名字呼叫我的欣喜被阳光照耀可是强盗在最后时刻强行夺去了我的贞操那一刻,母亲,你可知道我屈耻地活着,水深火热地煎熬母亲,我叫钓鱼岛三十年前强盗在我的身躯上修起了跑道他们想要掠夺我全部的妖娆我不应该是强盗餐桌上的佳肴我的呐喊,母亲,你可听到母亲,我叫钓鱼岛二十年前强盗在我的身躯上让灯塔闪耀他们想要占有我的身体到天荒地老我不应该是强盗无耻的夜宵我支离破碎的容貌,母亲,你可看到母亲,我叫钓鱼岛昨天强盗撞翻了您的孩子我的同胞强盗用滑稽的借口给他们戴上镣铐他们只是为了陪伴我的寂廖为何,为何强盗要将他们用烈火燃烧母亲,我叫钓鱼岛不是强盗嘴里的尖阁岛我不应该背着沉重的背包在尘世的纷纷扰扰中被人嘲笑我的精彩应该闪耀在你博大的云霄我的骄傲应该执着在你温暖的怀抱母亲,我叫钓鱼岛我期待,期待那一秒您披起战袍,吹响号角在犀利的炮火中将我的名字呼叫那一刻,母亲躺在你温柔怀中,我是您永远要呵护的宝母亲,我叫钓鱼岛您起的名字从生叫到老

    播讲:屁屁球
    1.53万人听过
  20.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完结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撼。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感觉。白岩松,“岩松看台湾”报道组主持人,1968年出生,内蒙古海拉尔市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93年开始在《东方时空》担任主持人、制片人、编委,在《香港回归》、《悉尼奥运》、《北京申奥》、《中国入世》等大型节目直播活动中担任主持人。1997年获主持人“金话筒”奖。

    播讲:佚名
    1.52万人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