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声 作品大全

共23本
  1. 山东快书-爱不够

    山东快书-爱不够
    完结评书

    金文声幼时学京剧,后因嗓音的关系改学曲艺。早年拜在徐教明门下学山东快书,后又拜曾拜西河大鼓艺人张起荣为师学评书。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在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留在了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的天津市曲艺团),拜在快板、相声名家王凤山门下。1958年,他被下放到了板桥农场,文革期间,金老先生辗转到上海,说评书糊口。当时,因为不让说那些传统的评书段子,金金文声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三剑客》等世界名著改编成长篇评书,到上海的大学里表演,很多学生和教授都拿着书去听。

    主播:金文声
    315人听过
  2. 山东快书-秃媳妇

    山东快书-秃媳妇
    完结评书

    金文声幼时学京剧,后因嗓音的关系改学曲艺。早年拜在徐教明门下学山东快书,后又拜曾拜西河大鼓艺人张起荣为师学评书。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在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留在了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的天津市曲艺团),拜在快板、相声名家王凤山门下。1958年,他被下放到了板桥农场,文革期间,金老先生辗转到上海,说评书糊口。当时,因为不让说那些传统的评书段子,金金文声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三剑客》等世界名著改编成长篇评书,到上海的大学里表演,很多学生和教授都拿着书去听。

    主播:金文声
    287人听过
  3. 数来宝

    数来宝
    完结评书

    数(shǔ)来宝,一种汉族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汉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数来宝》本来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他们用两个牛胯骨(内行叫合扇),上面拴有十三个小铃铛(俗称十三太保),头上有两个红缨,敲打着念自己编的词向商号要钱。他们站在门口左右都有规矩,分为梭家门和李家门,还有一种叫梭李不靠的。他们要钱非达到目的不走,如果商号态度不好或出口恶言,他们便编词骂街,一定要给钱才走,是一种耍无赖的要钱方式。但他们都很聪明,能见到什么就编什么词,虽然商家讨厌他们,但得到多数旁听人们的赞赏。商家给钱他们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节子板(即七块竹板)的,要钱的方法和唱的词句也相同。戴少甫演出即用节子板伴奏。戴少甫吸收了这种汉族民间艺术,经过他加工整理,改编成适合相声的形式,充实了内容,增添了许多包袱,也淘汰了许多粗俗不健康的词句,使《数来宝》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在演出时先和副手于俊波扮成一男一女,入活后戴扮数来宝要饭的,于俊波作商号掌柜的,这样,在矛盾互相冲突和发展中达到了艺术的高潮。

    主播:金文声,李菁
    280人听过
  4. 山东快书-夫妻玩笑

    山东快书-夫妻玩笑
    完结评书

    金文声幼时学京剧,后因嗓音的关系改学曲艺。早年拜在徐教明门下学山东快书,后又拜曾拜西河大鼓艺人张起荣为师学评书。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在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留在了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的天津市曲艺团),拜在快板、相声名家王凤山门下。1958年,他被下放到了板桥农场,文革期间,金老先生辗转到上海,说评书糊口。当时,因为不让说那些传统的评书段子,金金文声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三剑客》等世界名著改编成长篇评书,到上海的大学里表演,很多学生和教授都拿着书去听。

    主播:金文声
    343人听过
  5. 响马传之三义庙

    响马传之三义庙
    完结评书

    金文声幼时学京剧,后因嗓音的关系改学曲艺。早年拜在徐教明门下学山东快书,后又拜曾拜西河大鼓艺人张起荣为师学评书。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在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留在了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的天津市曲艺团),拜在快板、相声名家王凤山门下。1958年,他被下放到了板桥农场,文革期间,金老先生辗转到上海,说评书糊口。当时,因为不让说那些传统的评书段子,金金文声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三剑客》等世界名著改编成长篇评书,到上海的大学里表演,很多学生和教授都拿着书去听。

    主播:金文声
    315人听过
  6. 南路快书-武松赶会

    南路快书-武松赶会
    完结评书

    金文声幼时学京剧,后因嗓音的关系改学曲艺。早年拜在徐教明门下学山东快书,后又拜曾拜西河大鼓艺人张起荣为师学评书。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在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留在了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的天津市曲艺团),拜在快板、相声名家王凤山门下。1958年,他被下放到了板桥农场,文革期间,金老先生辗转到上海,说评书糊口。当时,因为不让说那些传统的评书段子,金金文声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三剑客》等世界名著改编成长篇评书,到上海的大学里表演,很多学生和教授都拿着书去听。

    主播:金文声
    322人听过
    首页上一页1/4下一页尾页